老杨谈股04 | 好心就会有好报?别天真了!

来源:上海仁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18-05-22

在股权激励中,老板的好意一定会被骨干员工领情吗?年初,笔者谈了个很有意思的“烂尾楼”项目,说其烂尾楼,是因为有别于一般项目洽谈时尚处于意向阶段,而这个客户已经自己拟定了股权激励计划,但实施时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无法实施下去。

客户是家做新能源电池的企业,近几年行业景气度上升,营收利润情况都很乐观,客户老板在外听了不少股权激励培训课程,逐渐接受了通过股权进行长期激励的理念,希望通过股权激励激发现有核心队伍的积极性,更为引入外部高级技术人才预留接口。

因此,去年十月时,客户老板亲自出马,在市场上买了一套股权激励协议文本,根据企业相关财务信息,把份额、股价、业绩条件等空白处填好,打印了十几份,组织中高管开了个会,讲了下做股权激励的意义,把协议念了一遍,要大家签字认购,半个月内把钱交到公司,然后就可以等着分红了。

按客户老板的设想,股价不贵,分红也是工资之外额外给的,这些中高管肯定会踊跃认购,接下来公司内部就是士气大振,业绩增长了………..BUT!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先是两名高管说希望和家里商量一下再签字,然后现场签了协议的两名中层到该交钱时说房贷压力太大,没钱买股份,再往后,公司开始谣传说老板高价卖股份是想套现…….

客户老板讲起这些,颇有几分“好心没好报”的郁闷:股份是按净资产定价,还给了折扣,分红是在现有工资奖金之外做加法,公司效益不错,分红肯定很可观…..我搞这个就是想让大家也能多赚点钱,他们不领情还瞎传我要高价套他们的钱,现在的人真是不知感恩……

接下来了调研的信息,客户老板确实有“委屈”的理由:

Ø  公司作为高附加值制造型企业,产品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相比营收利润情况,资产不算重,以净资产计价的方式客观上确实比较划算;

Ø  净资产中有相当比例的往年未分配利润,这都是真金白银,可以说净资产含金量较高;

Ø  利润率较之同行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比传统制造业那是高多了,且年度盈利额度也比较可观;

Ø  激励计划要绑定对象三年服务期,这个锁定期也算一般水平,不能算很苛刻;

Ø  …………….


但调研中激励对象的一些说法,却从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员工不“感恩”这份情:

Ø  老板说净资产是X个亿,我连账都没见到,就要花这个钱,心里不踏实;

Ø  听说老板十年前盖厂房买那块地,当时花了不到六百万,现在市价涨到快三千万,我入股是按市价买这资产,要是我退出时这地没卖,那这入股价就太贵了不划算;

Ø  公司盈利是不错,但我入股了也是小股东,说了又不算,要是以后每年大股东都说不分红,那我不是白跟着跑了;

Ø  老板给了我1%的股份,得出资一百多万,我一年工资加奖金才五十多万,这不吃不喝也得两三年才能拿出来,真是买不起

Ø  …………….


对同一件事,老板和员工的认知之所以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是因为其中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比如:

Ø  财务可信性问题。老板说的资产状况是财务真实信息,但这些信息平时是从不对员工公开的,员工自然会有各种疑惑甚至怀疑。

Ø  沟通有效性问题。所谓土地市价入账问题,经了解财务入账是按资产原值入账,且经过多年摊销,计入净资产的数额微乎其微,但没有人专门向员工解释。

Ø  机制设定问题。员工是希望对分红比例进行机制约定,老板也愿意承诺分红,但又不想把比例明确下来,感觉束手束脚。

Ø  出资压力问题。老板是从绑定的角度出发,希望优秀员工入股比例尽量多些,但员工收入限制了其实际出资能力,显著超出其年薪100%水平的出资额度只会削弱这个计划对其激励效果。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平时不是大问题,但在股权激励操作中,尤其是涉及激励对象出资时,就会突显出来,对老板而言可能是意料之外,但从道理上说又是情理之中。毕竟,谈到钱时,所有人都是很认真的!

股权激励,本质是基于未来预期的人性博弈。

人性是短视的,又是可以着眼长远的;人性是回避风险的,又是敢于牺牲的。

以股权激励视角来看,从来都没有单纯的好员工,或者单纯的坏员工,他们内心深处都是愿意相信的,但企业能否让他们相信才是难点。

以博弈的视角来看,必要而充分的信息透明、规范公正的操作手法、有效倾听诉求的积极沟通、明确传递企业导向的机制,唯有以这些为基础,经过双方充分的博弈,寻找到一个利益均衡点,才能达成一份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

股权激励从来都不是,也不应该仅是那一份协议,股权激励的价值也从来都不是那单薄的几页纸所能衡量的。


作者 | 杨巍巍:现任仁略咨询高级合伙人、总经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