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产业研究——人工智能产业

来源:上海仁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20-12-07

西安市产业研究——人工智能产业


导读: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上大致面临过三次浪潮,分别是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引领的第一次浪潮,1976-2006伴随神经网络算法的提出引领的第二次浪潮,以及当今被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算法推动的第三次浪潮。从大的历史背景来看,人类正值“核心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浪潮真正爆发”的前夜。

       11月24日,在“人工智能:育新机、开新局”人工智能分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长刘烈宏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特点,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由此可见,人工智能产业的潜力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篇,仁略咨询将从发展现状、政策支持、发展问题和发展方向四个方面来研究西安市九大硬科技产业之一——人工智能产业。






  1. 一.西安人工智能业发展现状

       2020年3月9日,科技部正式公布,支持西安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这意味着,作为“硬科技”八大支柱产业之一,西安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西安市目前有人工智能企业150余家,产值约120亿元,涵盖了人工智能各主要产业领域,而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基础的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近年来均保持了40%以上的增速。同时,全国人工智能百强企业已有10家进驻西安,另有海航集团、浪潮集团、吉利汽车等在人工智能领域有重点布局的大型企业已与西安市签约,在当地进行项目投资建设。


(一)核心优势


1.人才和技术实力全国领先


       西安市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大与人工智能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均具有全国排名前10位的高校,且有31所高校从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集聚了9位院士,23位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每年培养相关专业研究生5200余名,本科生9500余名,已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西安市具有人工智能相关国家级研发平台11个,省部级平台33个,在机器学习、图形识别、无人系统、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26个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级科研成果,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


2.要素成本洼地效应明显


       2019年,西安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约为6860元,在我国主要城市中排名第37位,具有非常明显的人力成本优势。西安市土地总面积为10745平方公里,可开发的工业用地丰富,通用厂房的出售与租赁价格偏低,土地要素的成本优势凸显。西安市商品房整体均价约为12000元/平方米,2019年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第43位,相比武汉市、成都市有30%以上的折价,职工购房置业的成本较低。


3.政策与规划支撑有力


       西安市已确立了打造“硬科技之都”战略,出台了《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各项政策全面向硬科技产业倾斜,这为硬科技产业之一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西安市正在规划和建设8个人工智能相关的特色小镇和产业基地,这将有力承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1. 二.西安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支持










三、西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问题


1.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中显示,2018年西安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20余家里面,中小规模和初创企业为90家,占西安市人工智能企业总数的75%,其中初创企业76家,占企业总数的63%,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相关规模企业仅为涉足人工智能领域的传统制造企业,缺乏能够专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大企业。所以,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的体量较小,亟待招引国内外人工智能龙头企业。


2.产业链中基础层与技术层薄弱


       西安市人工智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处于智能制造、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应用层,而从事计算机视觉、AR/VR、语音识别等技术层的企业仅8家,从事人工智能芯片器件、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生产的基础层企业仅4家,还不能把控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支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3.技术优势还未有效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西安市人工智能以规模较小企业居多,整合吸收高校院所优势技术的能力有限,还不能很好支撑西安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受体制机制制约,西安市人工智能优势高校院所的创新创业活力还未充分释放,未能孵化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企业。西安现有风险投资基金对人工智能等新型领域的关注还不够,导致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融资规模和频次都相对较低,成长速度相对缓慢。







四、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向


1.建设基础支撑平台,人工智能数据服务中心与测试环境平台数量将会增长


       西安市政府将支持人工智能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包括人工智能统一计算框架平台、大规模训练的异构实时计算平台、基于移动信息网络大规模协作的知识资源管理与开放式共享工具、无人自主系统支撑平台、基础数据与安全检测平台与国家超级计算西安中心。在智能终端、无人自主系统、区块链、北斗高分遥感、工业物联网、工业控制安全等重点领域,将建成一批瞄准应用需求、主体多元和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型平台。

       政府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机构进行人工智能训练数据集开发建设,形成一批得到行业认可和广泛使用的数据集。未来将建设人工智能数据服务中心,为西安市人工智能创新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服务。在无人驾驶、无人机、智能安防等领域建设综合技术测试基地,为企业提供产品测试服务。支持人工智能企业与行业应用企业联合设立人工智能测试环境,建设一批行业性人工智能测试环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示范。

       2020年4月20日,“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无人机系统”、“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智能车联网”、“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普惠AI”等6个首批“西安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正式挂牌。据悉,这些创新平台将发挥各自优势,助力西安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2.发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


       将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规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机构和组织,联合进行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政府将鼓励人工智能产学研对接,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采用技术转让、技术授权、委托研发、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技术入股、联合培养人才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2020年6月29日,西咸新区和商汤科技签订《商汤科技西安研究院投资协议》,根据协议,商汤科技将在西咸新区投资建设“商汤科技西安研究院”项目,建设500人规模的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院和西北最大的人工智能综合体验中心,与院所共建4座联合实验室,构筑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


(二)突破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以数据和应用环境为核心,以算法和硬件为载体,在智能感知、智能理解、智能交互与协同优化、智能芯片器件和智能系统方面突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


(三)打造人工智能优势产业


       依据西安市人工智能领域已有的科研优势、特色和产业基础,以应用和“大西安发展战略”为导向,重点在以下五大细分产业领域打造人工智能优势产业。


1.智能软硬件产业


       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科研力量、国家级研究平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相关企业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关键基础软件产品。研制人工智能处理器、无人驾驶系统计算与感知处理芯片、智能传感芯片等系列化、多层次的智能芯片器件等硬件产品。建设智能芯片、智慧遥感和移动通信网络等多条智能软硬件创新链和生态链。培育和壮大提供软硬件产品、系统集成服务和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


2.智能机器人产业


       依托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同时加强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西安光机所、新松机器人等机构合作,重点研制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教育、文娱、服务机器人以及特种智能机器人(救灾、水下救援)等人工智能产品。


3.智能运载工具产业


       依托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研究所等相关研究单位和企业,重点发展无人机设计开发、产业孵化、产品试制及集成测试、地面试验设施等产业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建立产业服务体系,培育无人机产业集群。依托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空天动力研究院推动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依托京东无人机研发中心等龙头企业推动民用无人机等产品研发和制造。以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院所为依托,重点加强车载感知、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和配套,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和轨道交通系统,以及消费类和商用类无人机、无人船等产业和产品。


4.智能终端产业


       积极推进中兴智能终端生产二期项目和配套企业落地项目,同时发挥华为西安研发中心产品研发优势,加快智能终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发展新一代智能手机、车载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家用智能终端等智能终端产品和设备。


5.智能安防产业


       依托西安在图像视频识别领域的研发优势,构建人脸精确识别、图像序列智能分析、目标行为理解和描述等多种复杂安防算法模型,研制智能摄像机、传感器、报警器、智能锁等相关软硬件产品,发展智能安防系列化、流程化的应用系统和解决方案。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智能龙头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带动西安智能安防产业的全链条发展。


(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示范


       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西安市经济社会领域的应用示范,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助力西安智慧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1.智能制造


       重点发展超快激光微加工技术、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加快智能制造在汽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优势产业领域的示范和推广应用。


2.智慧文旅


       依托西安文化旅游产业丰富的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在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演出会展、游戏动漫、影视产品、创意设计等领域率先开展行业应用,推进人工智能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3.智慧物流


       依托京东西北智慧物流基地项目、阿里巴巴菜鸟智慧物流基地项目,引入部署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仓储基地,完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和服务系统,加强智能化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智能物流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将西安打造成为西北地区智慧物流中心。


4.智慧医疗与健康


       开展智慧医院建设试点,推动医疗管理云平台开发与推广应用。利用医院病例数据开展医疗大数据深度学习与辅助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动健康监测、疾病预警、健身、保健等相关软硬件及平台研发,支持中兴等相关企业研发可穿戴生理监测系统。大力支持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和家庭智能健康检测监测设备的研发,推进老年人产品智能化。


5.智能教育


       以智能技术为支撑推进智能校园建设,探索建立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新模式,推动传统教学和学习方式变革。推动基于教育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在教育管理、师资培训、课堂应用、教学评价等领域应用。鼓励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发基于大数据智能、立体模拟等智能技术的在线教育培训平台。

       2020年11月20日,经开第二学校举行了人工智能(实验校)启动仪式暨动员大会。


6.智慧城市


       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产品与系统解决方案,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与西安市政务、司法、公安、公共交通、环保等部门合作,提升西安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五)优化人工智能产业的空间布局


       以高新区、经开区、航天基地、西咸新区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点承载区,以阎良区、浐灞生态区为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示范的先行区,引导规上企业入园区发展,优化产业空间配置。




西安市现代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1.高新区


       以中国西部军民融合创新谷西安人工智能小镇、阿尔法小镇为重点,培育和招引智能软硬件相关企业,形成西安市智能软硬件产业集群。依托中兴智能终端产业基地,通过龙头招引和本地培育方式,整合相关配套企业,提高西安本地化配套水平,形成较为完整的智能终端产业链条,打造西安市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2.经开区


       依托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地暨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建设集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和智能机器人整体产品研究、应用开发与技术集成等于一体的技术创新基地,搭建企业孵化平台、全产业链研发平台和应用推广平台,推广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吸引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打造西安市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


3.航天基地


       依托航天五院、航天六院等重要科研院所和基地内二类机场独特空域资源优势,推进军民双向融合发展,将航天基地打造为西安市智能运载工具产业的一个主要支点。积极招引海康威视、宇视科技生产基地落户西安航天基地。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加强智能安防软硬件产品开发和相关企业的培育,打造西安市智能安防产业集群。


4.西咸新区


       依托西工大翱翔小镇、硬科技小镇及西安爱生技术集团公司,发挥西北工业大学在“空、天、地、海”无人系统领域的技术优势,在西咸新区聚集一批无人机研发、生产、教育、博览与综合服务企业,形成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加强航天基地与西咸新区在智能运载工具产业方面的政策协同与优势互补,使西安市智能运载工具产业引领全国的发展。


5.阎良区


       依托西飞集团强大的工业基础,在阎良区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安全、智慧生活、智慧交通、智能制造五大主题园区,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6.浐灞生态区


       以全市旅游大数据建设为先导,进一步拓展到产业和社会应用领域的大数据建设,加速西安大数据人才、企业、项目等资源的聚集,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数据产业领域的应用示范,助力智慧城市和智慧文旅建设。


后续,仁略咨询将从发展现状、政策支持、发展问题和发展方向四个方面来研究西安市9大硬科技产业之一——智能制造产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