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实区域】双城经济圈——中心极化格局将会延续?

来源:上海仁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21-01-18

【存实区域】双城经济圈——中心极化格局将会延续? 

导读:

      本篇文章着重探讨“十四五”期间双城经济圈发展动力变化的新趋势。


变化趋势


      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动力可以解析为四个方面:一是以成都、重庆两个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所形成的自我循环的紧密型都市圈;二是城市的内部自我循环与全球范围协作;三是成都、重庆两大城市之间日益紧密交互所形成的成-渝城市发展轴带;四是经济圈内其他二级及以下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十四五”期间,主要的变化趋势是:

  •       成渝区域发展格局明确:2016年5月,重庆市委 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 》,分别就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推动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做出部署。201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做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一干),大力发展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多支),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

  •       中心外围差距不断扩大:在四川,成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17000亿元,而排名第二的绵阳仅为2856亿元。在人均GDP方面,成都的人均GDP大约为排在最后的达州的3.23倍,除成都外,四川其他城市的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这种差距呈扩大趋势。重庆中心城区与其他地区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       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十四五”期间,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将加速发展,积聚产业和人口,更多体现为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此外,四川已经明确将成德眉资同城化作为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类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牛鼻子”——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只不过方向相反:前者是向中心集聚资源,后者是向外输出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距离成渝200公里以外的外围城市的挑战大于机遇。

  •       双城合作深化但暂难成势:尽管双城经济圈是以双城为主题词,但考虑到成渝发展阶段相近并且都处于迫切需要提升发展速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在发展体量、产业结构、战略方向、资源诉求等方面的竞争关系将日趋激烈而不是缓和。成渝合作的成效将主要来自于基于市场机制的自发合作,单纯靠国家战略推动,很难在产业层面取得很大成效。

  •       城镇化水平会持续提升:在全国19个城市群中,双城经济圈的城镇化率仅次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已经达到了将近63%。随着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的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水平的提升,这一地区的城镇化率预期会持续提升。

  •       成渝双城相向发展加快:2017年4月,成都在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东进”,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推动城市空间格局从“两山夹一城”转向“一山连两翼”的开阔。随着简阳新机场的通航,成都向东发展的步伐会大大加快,成渝发展主轴的功能也会逐步增强。

  •       区域合作热点值得关注:国务院于2016年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要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发展。从各种信息来看,万(州)达(州)开(州)成渝统筹引领区、以万州为核心(整合梁平、开州、云阳及达州部分地区)的三峡新区等概念,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热点。此外,在两个都市圈内部的一体化可能最先破题,特别是四川作为先手棋推进的成德眉资同城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