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成渝双经济圈的现状条件及未来发展条件分析
导读:
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已经预示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格局的变化。本文从政策动态、增长极与新高地、产业体系与科技创新、经济圈变化趋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生态文明与制度差异以及经济圈未来前景这些方面对双城经济圈进一步进行了内容上的梳理。
一、双城经济圈政策动态
二、双城经济圈——增长极与新高地
成渝双城经济圈由于有广阔的区域面积;高增长的常驻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的GDP;较高水平的城市化水平以及紧密关联的历史文化,正慢慢发展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之后的第四极。同时由于双城经济圈在我国中西部城市中是属于开放成都比较高的,这都对构建全方位开放新体制是一个重要的支撑。
01 发展的新增长极
成渝城市群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所以会成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之后中国发展的第四极,主要有五方面考量:一是国土空间布局上的内陆战略支点地位;二是经济和人口方面的体量较大;三是经济规模和常住人口占比呈上升态势;四是城镇化水平较高,两大中心城市辐射力突出;五是历史文化相通,城市之间联系紧密。
02 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双城经济圈是我国中西部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地区,更重要的是开放区位优势明显,双城经济圈地处我国内陆,是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核心节点,是构建全方位开放新体制的重要支撑。
三、双城经济圈——产业体系与科技创新
双城经济圈是我国传统的工业基地,近年来,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已经或者正在发展成为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本块内容着重探讨双城经济圈的产业体系与科技创新。
01 产业体系
双城经济圈是我国传统的工业基地,近年来,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已经或者正在发展成为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主要特点为:有三线建设的产业基础;三次产业结构与全国近似;集约发展水平较低以及产业竞争关系复杂。
02 科技创新优势区域
双城经济圈是我国科技资源积聚的区域,被赋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任,在未来的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中占有一席之地。其西部主要特点为:是西部科教资源中心;研发投入水平不一;科技创新差距仍然明显和正将成为全国科技中心。
四、双城经济圈——中心极化格局将会延续?
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以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自我循环的密集型都市圈,同时通过两座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城市经济发展轴以此更好的进行分工合作,促进经济发展。
变化趋势
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动力可以解析为四个方面:一是以成都、重庆两个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所形成的自我循环的紧密型都市圈;二是城市的内部自我循环与全球范围协作;三是成都、重庆两大城市之间日益紧密交互所形成的成-渝城市发展轴带;四是经济圈内其他二级及以下城市间的分工协作。
其变化趋势:成渝区域发展格局明确;中心外围差距不断扩大;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双城合作深化但暂难成势;城镇化水平会持续提升;成渝双城相向发展加快以及区域合作热点值得关注。
五、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未来五年内,双城经济圈将凭借优质的社会事业资源和即将搭建形成的内陆最发达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扩大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在我国内陆地区达成公共服务内陆最优。
01内陆最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
在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七大重点任务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位居首位。预计在未来五年,在两大中心城市及经济圈核心层将构建起我国内陆地区最为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
02公共服务内陆最优
双城经济圈是我国内陆地区的公共服务资源密集区,在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养老等方面集聚了一批优质资源,这些社会事业资源也是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竞争力。
其主要特点为:医疗资源国内一流;教育资源国内较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体育健身快速发展以及服务资源共享困难。
06 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与制度差异或成制衡因素?
双城经济圈受制于过重产业结构导致的污染问题和外围城市营商环境中不利因素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问题,这或成为制衡未来双城经济圈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01生态文明
双城经济圈属于人口高度密集、生态脆弱性强、环境保护任务较重的区域,在生态文明方面,面临的发展约束较大,持续投入的压力较大。
在生态环境上有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发展红线和过重的产业结构导致污染问题突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02制度差异
成渝地区是我国改革的重要阵地,上一轮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面向未来发展,成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07 双城经济圈——未来前景
双城经济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央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举措。成渝地区双经济圈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可能成为中国内陆唯一的国家区域战略平台吗,同时在全国发展版图中,成渝经济圈对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提高。
未来前景
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中央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举措。这一战略的未来趋势可以概括为:一是该区域汇聚国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作用更加凸显;二是成渝双城的极化效应会进一步增强;三是两个经济圈的自我发展和梯次分工体系加快构建。